【系友】B82/R86 李孟融

【專業領域】個人電腦/伺服器/精密量測;產品技術應用/專案管理

· 系友

【系友介紹】B82/R86 李孟融

【專業領域】個人電腦/伺服器/精密量測;產品技術應用/專案管理

李孟融坦承吃力掙扎的念完大學,研究所奮力一搏考進范光照老師的精密量測實驗室,在老師嚴格的系統整合訓練之下,除了機械本科專業更橫跨了電機、電子、資工領域。畢業後,他在電機、資工系競爭者的環伺下,脫穎而出受到Intel老闆的重用,負責個人電腦訊號量測以及盒裝處理器技術支援,之後再轉職做伺服器相關產品技術應用,長達18年的豐富資歷,所有知名大廠商IBM、聯想、華碩….都做過一輪。2019年,他轉任 AMD Customer Program Manager,再次展現不凡的亮點,贏得主管和客戶高度的信任與肯定。

《求學 : 如倒吃甘蔗越來越甜》

李孟融回憶當年,超常發揮考上台大機械系,優秀的同學讀起書來如魚得水,自己卻很掙扎的念著機械天書,很多科60多分低空飛過,幸好通識和外系的課拉高了一點成績。系上老師的水平非常高,從研究所出題的水平就看得出來,題目每個中文字都認識但合起來都不看懂,即使Open Book考在書上也找不到答案。建議學弟妹在學校要盡可能挖老師腦袋裡的知識,充實自己提升能力,對將來工作一定有很大的助力。

陳復國老師開的材料力學是他很喜歡的一門課,每堂課老師都會隨堂考,因此他上課特別專注,並拿到好成績80幾分。工程繪圖這門課也很有趣,從剛開始的手繪圖到後來用Auto Cad電腦繪圖,他畫得還不錯,大一用針筆手繪圖,需要一個A3尺寸的板子,上課的時間好像是禮拜二的最後一堂課,那時常常下雨,和同學兩個人背著圖板在校園走來走去,被雨淋得濕漉漉。

班上同學大三大四時都在想要念研究所或出國,那時他體重過輕免役,理論上可以出國,但經濟不允許而選擇考系上研究所,認真的到補習班進補材料力學和工程數學,如願考上製造組范光照老師的精密量測實驗室。當初他選范老師是因為聽說老師比較嚴格,自己絕不能再像大學那樣搞砸了成績。R86碩一班上只有四位學生,有兩位是直升,他和另一位是考進去的,平時大家一起吃飯、打電動聊天,師生相處和樂融融。他在嚴師諄諄教導下,研究所的成績扶搖直上GPA 4.0,也因為他採取策略性的修課,修完基本的畢業學分,不多修課怕吃不下,盡量提高成績,學起來也較有成就感。

《職場 : Intel技術應用AMD專案管理》

1999年畢業後,李孟融直接進入Intel工作,他的運氣不錯,其實公司並不喜歡用剛畢業的學生,也比較喜歡用電子、資工、電機系的背景,但老闆就像伯樂慧眼獨具他這隻千里馬。剛開始工作時很菜,在實驗室做伺服器量測,幫客戶做電機訊號power 、USB、memory 訊號等量測問題,這些都是范老師曾教導過的,對他來說並不困難,做了滿長一段時間,中間還做過盒裝處理器技術支援,負責通路市場,桌上型的電腦的通路市場在2000年還算大,之後才漸漸式微。

2010年,他轉職技術應用跑道,從所謂的通路客戶轉為大型的單一客戶,負責IBM的server (2014年被聯想併購),這工作有一部分是屬於銷售,他必須跟客戶談明後年要做甚麼事、開那些案子。Intel賣的是一個平台而非產品,他的工作即是跟客戶討論未來要做哪些設計、規格等等的產品藍圖。直到2017年底他離職,最後的一年半轉支援華碩伺服器。在Intel 長達18年的工作經歷中,他負責IBM、Lenovo、華碩…..等大廠,除了HP 都做過一輪,在職場上交出漂亮的成績單。

2018年他決定好好休息一年,花一些時間在課本以外的東西,每天做兩件事,一是去健身房練身體,二是看盤學當沖的技巧,實際體驗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勝率,不過也沒賺到多少錢。當然也有去找工作,沒有讓完全躺平,直到現在還是持續上健身房,避免成為發福的中年大叔,尤其是下個月即將奔五,要好好練身體才行。

2019.01兼具軟實力硬實力的他,獲得AMD主管重用,擔任Customer Program Manager,負責Design in到量產,開案後的工作歸他,目前對接的客戶是Dell,工作上需要看的案子很多,包括跟客戶的關係以及解決他們的問題。他很慶幸能在AMD看到帶著產業往前走的領先科技,接觸到更多更廣的領域,不單是生產或產品,眼界也更加開闊。

《機械系出路無限寬廣》

學弟妹不需害怕工作上無法學以致用,大學、研究所教導的方法是很基礎的科目,只要勇敢跨出一大步,其實也沒這麼難,多主動問問老師或學長,也可以做得很好。以他做的電腦來說,牽涉到的散熱和熱流只有機械系學生才有學過,CPU鐵殼表面粗糙度的量測規範,都是范光照老師在課堂上教過的,他還去翻老師寫的書溫故知新一番。反觀電機、資工系學生專長是寫程式,壓根沒學過散熱、導熱、材料。他念研究所時為了要做量測,老師叮囑他們要學會弄一些電路,學習寫程式。建議學弟妹在校把握學習機會,選修一些專題課,訓練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,對日後工作該如何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將會很受用。他修過謝淑華老師的實驗設計,如何設計找出癥結的實驗,這一堂課既有趣又非常受用。

他驕傲的說,機械系在工學院是學習最寬廣的科系。系統整合、程式、機構、材料需要融會貫通,才能完成一個機械人。機械系的出路也最寬廣,以B82為例,同學們畢業後在業界發光發熱,有任職於聯發科、台積電、教授、上市公司營運長,表現都相當傑出。不過也有些感慨,1999年他畢業的那年,台灣除了台積電,其他乏善可陳,那時電子股漲得很高但後來都跌了下來,台積電之後也超越Intel. 前幾年B82同學會聚餐,他問同學莊嘉揚(系主任),現在學生畢業後都在哪高就,結果還是跟他畢業當年一樣,最好的選擇還是台積電。反觀美國、中國在這二三十年造就許多大企業,特斯拉、蘋果(2000年時還是個小咖)、Meta,中國則有阿里巴巴、百度,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

《給學弟妹的建議》

1. 提升英文聽與說的能力

李孟融鼓勵學弟妹,有機會出國留學多走走多看看。他畢業的時候英文程度並不好,尤其缺乏「聽和說」的能力(一直以來,台灣的英文教育大多專注在「讀和寫」)。他很慶幸在Intel工作接觸到許多老外,可以提升「聽和說」的能力。開會時要Present內容和講述都是用英文,他可以自然的融入英語環境。英文是國際語言,未來的工作趨勢一定也是如此。在公司他跟老美同事說,很羨慕他們的英文是母語,但老外反而羨慕他的母語是中文,因為中文很難學,若他能把英文再練到更好,豈不成為天下無敵手。此外,工作上每次跟老美老闆開會,老闆通常都會問大家有沒有問題,但大家都不習慣問也不敢問,事實上該問就要問,更要問對問題,老闆才知道如何去解決你的問題。

2.學一些學校沒教過的課

「花一些時間在學校沒教過的課,將受益無窮。」李孟融說。

未來的年輕人壓力很大,生活消費水準、房價節節上升,如何善加運用收入、學習投資理財讓資產最大化非常重要,但他並不是鼓勵大家去炒股、炒房地產。他之前花了一些錢和時間去理解當沖,到最後變成可以帶著走的技能,雖然曾繳過一些學費,但也累積了一些經驗。不了解如何去理財,風險相對高,若能了解風險和收益,勝率才會提高,正如他不了解期貨和比特幣,所以暫時不碰這類投資。

相對於上一代,現在的年輕人擅用新科技和投資工具,如:他人的分享、ChatGPT去了解。學校老師不會教學生如何去投資理財,但你要自問為什麼會虧損,能念到台大應該已具備邏輯和判斷的技能,若還是輸就要反省,因此不能只看學校教的東西。這些自己曾走過的路和經驗,希望能讓學弟妹少走一些彎路。

3.機械系可以思考的出路

舉例來說,台灣鐘錶的人才非常少,但鐘錶業其實是精密機械的範疇,大多集中在瑞士、德國、日本,其利潤非常高,鐘錶有許多機械相關的知識在裡面,很適合機械系學生,不一定要跟許多人一樣鑽電機或資工的工作。他有位同學是華航機師,工作時數有限制,收入、社會地位也高,雖然不可能是無人駕駛飛機,但隨著電腦和AI的輔助,工作輕鬆許多,對了解機械結構的機械系學生來說,很容易上手,因此他很鼓勵兒子當機師。現在的電子業也需要機械系的人才,晶片做越小,如何解決過熱的問題,都牽涉到熱流、散熱的know how 以及材料堆疊的方法,這些都是機械系學過的,若繼續鑽研更深,未來二、三十年後的發展將不可限量。醫療手臂和特定場所的機器人再結合AI技術,也是機械系學生可以思考的出路。

訪談末尾,他很高興3月15日回娘家,參與機械系80周年慶,B82當天出席者的陣仗最多,很感謝同學莊嘉揚(系主任)特地帶他們參觀一些exclusive的地方。走在新館卻彷彿穿越時空回到當年的舊機,和同學一起上課、笑鬧的情景浮現腦海。

李孟融 簡歷

學歷 : 台大機械工程系 學士/碩士

現任 : AMD 擔任Customer Program Manager

經歷 : Intel 擔任Field Applications Engineer

照片說明

*Intel通路峰會 (泰國曼谷,2009)

*與Intel機構散熱專家合影於Intel Folsom (加州福松市) 分公司前 (2010)

*與AMD傳奇CEO Lisa Su (蘇姿丰)合影 (左5,2025)

*參加萬寶龍機芯拆裝課程 (2015)

*家人出遊 (南投大學池,2017)

*台大機械B82小型同學會(2013)

*台大吉他社同學聚會 (2024)
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