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系友介紹】B97/R01 何政翰 系友
【專業領域】電動巴士/線傳控制底盤
對機械抱持好奇心的男孩,大學加入鄭榮和老師電動車專題,畢業後進入工研院,參與海外車廠新車型開發專案,如今朝向整車系統工程師發展。何政翰表示 : 待在國家研究機構讓自己能以更上位與全面角度,了解國內車輛產業面臨的挑戰與轉機,也慶幸在這條路上遇到許多貴人,以及憑藉對車輛熱情把握住機會,目前如魚得水,樂於其中,成就感躍然於心。
《NTUME & 鄭榮和老師車輛專題》
何政翰來自南一中,對機械的印象源自小時候常跑高雄科工館接觸大小展覽,在沒太多考慮下學測申請進入機械系。大一暑假參加鄭榮和老師的電動車專題,雖然一開始是因為能動手實作被吸引,卻也在「做中學」過程發現,沒有理論基礎僅憑trial & error很難成功,意識到理論與實務兩者應並重。
推甄研究所也理所當然地加入鄭老師實驗室,研究題目是應用CAE電腦輔助工程軟體執行結構模擬分析。除軟體操作外,鄭老師更希望指導學生要有Insight,意即軟體只是工具,去思考或洞察分析結果數據背後呈現的意義才能體現工程師價值。
此外,實驗室會區分不同專業項目,黃宋儒學長擅長熱流分析、張桓毓學長偏結構與機構分析、歐陽弘彥學長則是擅長馬達控制,可提早體驗到車輛工程專業分工必要性。至今回想,實在很慶幸能認識一群不吝分享也非常照顧後輩的學長姊,出社會後成為非常寶貴的人脈資源。目前他仍與鄭老師、學長姊維持密切聯繫,他笑著說在職場能接到某些案子都是託老師福,但凡事都是一體兩面,若隨便應付了事也會砸了鄭老師實驗室的招牌,想偷懶都不行。
提到鄭老師對自己最大的影響,何政翰認為是「邏輯思考」和「批判性思維」。前者包含如何描述問題、解決問題,後者則是對任何資訊都抱持不輕易採信、不照單全收的態度。而簡報技巧也是鄭老師一直以來嚴格要求的項目,很多口耳相傳的金句,例如「Know You Audience」指的是演講(簡報)要針對受眾投其所好,他在職場上提案時會根據審查委員看重的點編排簡報,有助於爭取計畫案通過;「Think Twice」則是指需要三思再實際行動,鄭老師常說學生時代即便不小心犯錯,也能當作寶貴的失敗經驗,出社會後可沒這麼輕鬆,特別是有主管職或是以團隊領導者身分,下任何決定都得小心謹慎。
《工研院研替 & 海外車廠實戰經驗》
何政翰碩士畢業後選擇了研發替代役加入工研院,在機械所智慧車輛組負責電動車動力系統(馬達、驅控器)的振動分析,比起系上諸多大神們,他算是挑了一條相當平庸的路。2017年是轉捩點,那年隨軟體顧問商到海外車廠TDC (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)技術開發中心參與新車型開發,某種程度上算跳脫舒適圈,項目全名是Squeak and Rattle專案,其中Squeak是摩擦聲;Rattle則是敲擊聲,統稱車輛內裝部件間,因振動產生的異音現象。異音多寡被視為車輛屬平價或豪華導向的其中一項指標,由於該車廠有意提高其品牌價值,故委託顧問團隊執行本專案。
在Squeak and Rattle分析案中,他主要負責白車身body in white (所有車輛鈑件)、內裝件等數百甚至千件以上的有限元素網格建立,包含焊點、焊道、卡扣、膠合等連接點設定。雖然是以軟體模擬分析進行異音預測,但仍需大量的試驗數據做為輸入條件,例如藉由mule car(騾車)在選定路面(Pave Belgian blocks、Cobble Stone、Ropes Road、Pleasant Valley)試驗取得路譜,也需執行內裝相鄰零件的材料接觸對滑滯試驗,包含相對滑動速度、正向力、溫濕度都得考慮。
在他的印象中,車廠TDC有百名以上的研發工程師,同時間也有多組外部技術團隊,約50名顧問工程師進駐。以一家成立十多年的車廠,為了提高產品競爭力,不惜投入大量資源委託顧問案,甚至同技術項目還找了兩家團隊分別負責不同的新車型,再依據成效決定採用哪家技術方案。不禁讓人思考,相較國外車廠把重點擺在開發流程並內化成車廠內部的技術,台灣車廠傾向聘用高階經理人借重個人經驗的做法是否不夠全面?
《車電產業概況 & 國產電動巴士》
在經過整車底盤專案與計畫主持的歷練後,何政翰於今年初接任部門經理職位,發現一個現象:往往負責硬體機構的同仁不懂控制或演算法;做控制的不熟車輛底盤,plant model(控制對象模型)常以過度簡化的數學模型來替代。而 Team Leader不能偏重任何一方,最重要的是讓雙邊有良好溝通互動與協作。
「車輛工程是一個絕不可能面面俱到,一定會有不同的目標設定項目抵觸,過程需要不斷妥協和折衷,最後產出的一個雖然各項無法滿意但至少都能及格的方案。」何政翰說,並期許未來自己能往整車系統工程師的定位發展。
近年政府積極推動電動巴士,目標在2030年將12000輛市區巴士全面汰換為國產電動化車型,目前已有2000逾部國產電動巴士上路,然在UDS(Unified Diagnostic Services)這塊包含快速診斷與故障排除上仍需努力完善。何政翰帶領的團隊負責線傳控制LKAS車道維持系統開發與導入,近期亦參與電動巴士底盤車開發案。他認為:最困難的莫過於目標設定與訂定規格與選用合規零件,光是跟零件供應商開會討論確認規格就飽了,想從更上位(整車)角度通盤考慮,卻才發現自己不懂的很多,只好多問多學,常常下班回到家也想、吃飯想、睡前想,只要醒著就會一直思考,思考到頭痛胃痛也是常有的事。
談到工研院生態,何政翰認為自己算是特例,比起前瞻創新突破,更傾向協助產業現階段的需求或待克服痛點。一般在工研院技術開發到POC ( Proof of Concept)階段,但廠商總希望技轉成果已是接近成熟可靠的量產方案,雙方對於TRL(技術完備等級)認知有段差距。國內產業現況是許多廠商想跨入車用電子,然而車電產品除滿足功能外,更重視可靠安全,只要牽涉人身安全的元件,哪怕發生問題的機率不到0.1%,redundancy design(冗餘設計)、fail safe(失效安全)、functional safety(功能安全)也得考慮。當然還是得坦承,台灣車輛產業仍遠不及歐美日中,技不如人並不丟臉,技不如人又不願承認才是。國際上有值得學習效法的對象,他也嘗試著以合作交流方式將技術流程方法導入國內產業,而國際目前圍堵紅色供應鏈的態勢,對台灣而言是個轉機也說不定?
《給學弟妹的話》
1.畢業新鮮人工作選擇
很難有所謂的完美職缺,錢多事少離家近是空集合,這點其實跟車輛工程目標設定很類似,先把各項考量點條列下來,問問有沒有哪項是自己絕對無法接受的(例如:工時),經過折衷考量出一個不盡理想,但至少各項都能接受的職缺,決不要只單看某某優點就下決定。何政翰認為自己算是企圖心沒那麼強烈的人,選擇一條相對平穩保守的路,但也過得還不錯,或許能給系上一些成績較不出色、較沒自信的學弟妹們一點信心。
2. 接收新知、培養識讀能力
抱持開放心胸接收資訊增加見聞廣度,同時務必不要全盤盡信,抱持著適當合理懷疑的態度。現代資訊量太大、真假資訊混雜、網路傳播速度之快,閱讀時需要一定程度地過濾並判斷其真實性,例如透過交叉比對,亦或是找國外原文來看,可能會發現某些內容誤植、斷章取義,甚至為了流量話題而下聳動標題。試著讓自己更有想法,不要人云亦云,台大開放風氣下養成的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與判斷力,你會發現這是日後職涯發展,特別是向上爬時,相較於其他人自己所擁有的最大優勢。
何政翰 簡歷
學歷 : 台大機械工程學系學士 / 台大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
現任 :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 智慧車輛技術組 車輛電控系統技術部 經理
Email : chenghan0227@gmail.com
照片說明
照片1:
2024年11月歐洲蜜月,2024年11月歐洲蜜月,照片內為最喜歡的F1四屆冠軍車手Sebastian Vettel的座駕Red Bull RB9。
照片2:
2024年11月歐洲蜜月,與太太於庫倫洛夫CK小鎮合影。
照片3:
2009年 大二上電動車專題,學期初專題成員大合照
照片4:
2024年 8月軟體商技術年會與實驗室學長們的「例行」巧遇,CAE圈子實在很小(笑)。
照片5:
2014年 參加碩士小畢典撥穗儀式,結果沒想到實際口試是在半年後(笑)。
照片6:
2018年 台德美先進車輛工程技術論壇,參與車輛ADAS主觀操控評價課程。
照片7:
2019年 第一次著正式服裝參加馬場馬術比賽。
照片8:
2022年 單車攻太平山,來回全程近80公里、爬升1900公尺。
照片9:
2018年 新車試駕與初次體驗大鵬灣賽道
照片10:
2014年 台大椰風迎新音樂會擔任樂團貝斯手









